監測雷達新設備 科學高效助力地震應急搶險
作者:楊中峰 來源:測繪地理信息院 發表于:2022年07月01日 文章點擊數:1826 【打印】
6月1日17時00分,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6.1級地震,造成寶興縣蜂桶寨鄉新華村一隧道洞口發生滑坡,G351國道途徑段被掩埋、損毀,堵塞青衣江支流—東河形成堰塞湖,威脅到寶興電站大壩正常運營及下游臨河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災情發生后,一三七隊迅速響應,連夜派遣技術人員和應急設備分別趕赴現場。受寶興縣相關部門委托,一三七隊負責對壅塞體東側滑坡進行應急變形監測。任務下達后,隊應急測繪中心工作人員迅速展開工作,運用大疆M300無人機等設備對滑坡體及周邊地形展開航空攝影,快速獲取并形成了實景三維模型等成果資料,為地震搶險指揮部工作提供基礎資料,同時作為開展應急變形監測的工作底圖。
面對陡峭的滑坡現場及周邊復雜的地形地貌,如何快速高效開展監測工作成為了技術人員所面臨的難題。傳統的監測方法已無法滿足在時間響應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,現場搶險工作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。為實時掌握滑坡體變形趨勢及周邊形態變化,保障滑坡體底部國道疏通、壅塞體開挖泄洪施工人員及機械設備的安全,一三七隊決定采取運用MIMO式形變監測雷達,在滑坡體正對面布置監測基站,將滑坡細分成近15個監測區塊,建立地質災害精細化應急監測系統,實現對滑坡體及周邊進行全天時、全天候、非接觸、大面積、高精度實時監測,自動化獲取、分析處理數據及預警。
監測任務開展以來,一三七隊使用MIMO式形變監測雷達共完成了數據獲取及分析處理4500余次,累計發布自動化監測預警近20次,并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報送給現場施工作業隊伍和相關部門,最終在應急監測的安全保障下,滑坡底部的國道順利疏通,壅塞體開挖泄洪成功,堰塞湖險情得以解除。
此次應急響應是一三七隊自參加四川省2022年應對暴雨洪澇與地震地質災害綜合實戰演練后的一次真正實戰,隊技術人員高質量完成了省、市、縣各級政府工作部署,利用新設備、高科技圓滿完成各項任務,大大提高了一三七隊應急搶險和應急決策的能力,展現了一三七隊的技術實力。